朵颜三卫是明朝时候的三个特别军队称呼,它们都是由装备很好的蒙古骑兵组成,是朱元璋为了管理那边而建的三个特殊机构。当年朱棣为了抢皇位,跟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开打靖难之役时金斧子配资,朵颜三卫帮了朱棣不少忙。可奇怪的是,等朱棣当上皇帝,第三次去打漠北时,他却顺路把朵颜三卫给灭了,这到底是为啥呢?
说实话,朱棣在搞定朵颜三卫这事儿上,真的是他当皇帝时的一个大失误。因为他没搞定好朵颜三卫,所以这些年来,朵颜三卫一直给明朝找麻烦。这事儿还间接害了他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,在“土木堡之变”里吃了大亏。
【其实朵颜三卫属于明朝的雇佣军】
说起来,朵颜三卫是明朝朱元璋那会儿,在边疆外面搞的三个管理点,它们就是朵颜、泰宁、福余这三个地方。这三个管理点里头住的全都是蒙古族人。朵颜那块儿是蒙古的兀良哈部落,大概就在现在内蒙古的兴安盟附近;泰宁呢,是蒙古的翁牛特部落,地界儿差不多在吉林洮安那边;福余则是蒙古的乌济业特部落,位置大概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边。因为朵颜这块儿势力最大,所以大伙儿就把这三个管理点一块儿叫做朵颜三卫了。
展开剩余93%这三个防卫所管的地方,原本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给他亲弟弟铁木哥斡赤斤的一块封地。元朝那会儿,铁木哥斡赤斤被封成了辽王,从那以后,铁木哥斡赤斤的后代,也就是辽王的家族,就一直管着这片地儿。
洪武二十年那会儿,也就是1387年,朱元璋让大将傅友德、冯胜和蓝玉带着二十万大军去打北元剩下的人马。明军攻势很猛,北元那边的太尉纳哈出没办法,只好向明朝投降了。没过多久,蓝玉又在捕鱼儿海这个地方,把北元的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给打败了。这一连串的事儿,就说明北元的势力被明朝给打得差不多了,再也翻不起啥大浪了。
纳哈出投降后,天元帝被打得落荒而逃,这样一来,末代辽王阿札失里就彻底没法靠北元来抵挡明朝了。摆在他面前的,只有两条路:要么等着朱元璋派人来消灭他,要么自己主动投降。阿札失里一看这形势,没办法,只能选择向朱元璋低头。于是,朱元璋就把阿札失里手下的蒙古骑兵给收编了,还照着元朝的叫法,继续设了朵颜三卫。
阿札失里是蒙古族人,朱元璋对他不太放心。所以,朱元璋决定让自己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去大宁(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)当宁王,管理那边。朵颜三卫虽然自治权挺大,但它们还是得听宁王朱权的。这样一来,朱权就成了明朝在边疆的塞王之一,手底下势力可不小。在明朝刚开始那会儿的塞王里头,朱权的实力也就比燕王朱棣差点儿。
阿札失里投降朱元璋后,被封了个泰宁卫指挥使的职位,但连个爵位都没捞到,这让他心里头特别不痛快。更让他窝火的是,朱元璋还让个年轻的朱权来当他名义上的头儿。这不,没过多久,阿札失里就带着自己的族人和亲信手下,偷偷溜走了,去找天元帝了。
阿札失里带走了许多人马,但朵颜三卫那边还留着挺多蒙古骑兵。这些骑兵心里头怵朱元璋,所以就顺水推舟,说愿意跟着明朝混。当然了,朵颜三卫嘴上说着效忠明朝,其实不过是朱元璋拉来的一批蒙古打工仔,临时凑数的。
朱元璋驾崩后,皇位落到了皇太孙朱允炆手里。朱允炆一当上皇帝,心里头就对那些手握大军的藩王叔叔们直打鼓。所以,他一即位,就动手削弱藩王的势力,手段还挺狠。朱允炆削藩削得太狠,把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、燕王朱棣给惹毛了。朱棣一看这架势,干脆起兵反抗,发动了靖难之役,就是为了跟削藩对着干。
朱棣掀起靖难之战那会儿,他只是个手握小块地盘的藩王,要和朱允炆整个朝廷的力量对着干,简直就是拿一小块地方去拼整个国家。实力上,朱棣明显是处于下风,所以他一门心思想要壮大自己。怎么办呢?他就盯上了朵颜三卫,打起了他们的主意。
但要掌控朵颜三卫,朱棣就绕不开他弟弟朱权。朱棣心里清楚,朱权这人挺有计谋,说不定朱权心里头也对朱允炆削藩的事儿不满,不过他不会轻易跟朱允炆对着干。所以,朱棣明白,想让朱权跟自己一块儿起兵靖难,那基本没戏。这么一来,朱棣就打算用点儿智谋来对付朱权。
1399年,就是建文元年那会儿,江阴侯吴高接了朱允炆的命令,带着一大帮兵马去攻打朱棣管着的永平,也就是现在的河北卢龙。朱棣一听这消息,立马赶去永平,把吴高给打退了。打完了这一仗,朱棣也没闲着,直接拐弯去了大宁找朱权。
朱棣一个人,就骑了匹马,直接到了大宁城的外面。因为朱棣和朱权的领地挨得近,所以他们俩经常来往金斧子配资,关系挺好的。所以,当朱棣就这么一个人一匹马来了之后,朱权没多想,直接就出门去迎接他了。
朱棣一见到朱权,立马就上演了一出大戏。他眼泪鼻涕直流,跟朱权大倒苦水,说自己被江阴侯吴高打得那叫一个惨,手下的兵马都快拼光了。他跑到大宁来,就是想求朱权帮忙,跟大侄子朱允炆说说好话,让他网开一面。
朱权早就听说了江阴侯吴高攻打永平的事情,所以朱棣跟他一说,他就立马信了,以为朱棣真的被吴高给打败了。他心里挺可怜朱棣的,就答应在皇帝朱允炆面前帮他说说好话。他还挽留朱棣在宁王府住下来,一边忙着给朱允炆写奏折求情,一边安慰朱棣,让他别太担心。
朱权压根儿没料到,朱棣在宁王府住的那阵子,朱棣的手下已经悄悄分成了两拨。一拨人偷偷摸进了大宁城,另一拨则忙着去拉拢朵颜三卫的头头们。等朱棣在宁王府待够了准备走人时,他还特意跟朱权道了别。朱权也挺热情,亲自给他送行。可就在朱权陪着朱棣出城那会儿,朱棣的手下突然动手,把大宁城给控制住了。紧接着,就连送行的朱权也被他们给逮住了。
朱棣那时候直接跟朱权摊牌了,说他想拉着朱权一起造反,要是赢了,两人就把天下对半分。朱权呢,已经被朱棣捏在手里,没路可走了,只能硬着头皮,被朱棣逼着答应一起干。所以,朱权就点头同意了。要知道,朱权可是朵颜三卫名义上的头儿,他一点头,再加上朵颜三卫那些老大们都被朱棣给收买了,这样一来,朵颜三卫就成了朱棣的兵马,跟着一起打了那场靖难之役。
朵颜三卫这支队伍,主力是蒙古骑兵,所以他们打起仗来既猛又快。蒙古人天生的勇猛好斗,也给朵颜三卫增添了不少战斗力。因为这些原因,朱棣特别看重朵颜三卫。一旦碰上难啃的硬骨头,朱棣就会派朵颜三卫上,而他们往往都能顺利完成任务。
《明史》里头说了这么件事:那时候打仗冲在最前头的,老是那三卫的士兵。成祖皇帝能打下这江山,得从他攻下大宁那会儿算起。
但话说回来,朵颜三卫说到底都是蒙古的雇佣军队,他们的忠心程度确实没那么稳固。
【朵颜三卫雇佣兵的属性就注定了他们没有忠诚度】
朱棣打赢靖难之役后,他大侄子朱允炆就不见了,这样朱棣就顺利坐上了皇位。但他之前跟朱权说好了要平分天下,当了皇帝后却不认账了。其实吧,那时候说平分天下,就是朱棣为了让朱权帮他,随口说说的。朱棣做了皇帝,不光不打算跟朱权分天下,连朱权手里那点兵权都不想让他留了。
没多久,朱棣就下令让朝廷把朱权手里的大宁都司的兵权给拿回来了。而且,朱棣不光是针对朱权这一个镇守边疆的王爷,其他的边疆王爷的兵权,也被他一个一个地收了回来。朱权见朱棣这么做,心里也明白了,自己非但没捞到什么好处,反而已经被朱棣给提防上了。
再者,朱权心里清楚,朱棣是靠着塞王的军权发动靖难之变,这才坐上了皇位。那他肯定也会对同样掌握兵权的塞王们心生戒备。因此,朱权压根儿就不敢指望朱棣能给他什么封赏,或是许下平分天下的承诺。到了那会儿,他唯一的念头就是保住自己的小命。
所以,朱权自个儿写了奏章,求着朱棣把他从那个边境的大宁地界挪一挪,想去南方富饶的苏州那块儿。但苏州可是明朝的金库啊,朱棣哪舍得把自个儿的钱袋子送给朱权呢,于是他就找了个由头,拒绝了朱权的想法。
朱权实在没办法,只好再去求朱棣,希望能把封地换成条件稍差点的南昌,但朱棣就是不肯答应。这下朱权心里就不太痛快了,他仗着在大宁都司的地位,就开始拿朱棣封赏不公平说事,撺掇大宁卫所的明军逃跑或者造反,结果闹出了大宁的兵乱。
朱棣见朱权在大宁威望极高,没办法,只能答应将朱权的领地换到南昌。朱棣一点头,朱权立马就动用自己的威望,把大宁的动乱给摆平了。动乱一结束,朱权立马带上家人,跑到南昌去了。到了南昌以后,朱权生怕朱棣疑心他,干脆大门一关,谁也不见,低调做人,最后也算安稳度过了余生。但遗憾的是,朱权的玄孙朱宸濠一直记得当年朱棣和宁王家族要平分天下的约定。到了明武宗朱厚照那会儿,朱宸濠起兵造反,结果被明朝的大牛人王阳明给镇压了,宁王的爵位也就这么被取消了。
大宁兵乱风波过后,朱棣心里老觉得朱权在大宁那边势力太大,就算他跑到南昌去了,朱棣心里还是不踏实。所以金斧子配资,朱棣就琢磨着要把大宁卫所的边军给撤了,换成雇佣来的朵颜三卫去守大宁城。为了这事儿,朱棣给朵颜三卫的头头们赏赐了好多好东西,弄得特别排场,还让他们搬家到大宁城,帮着大明守着边疆。
朱棣这家伙,在中国历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,算得上是个挺有能耐的好皇帝,一手打造了永乐盛世的辉煌。不过话说回来,让他头疼的朵颜三卫搬到大宁这事儿,可真是他当皇帝这么多年来,犯的一个大错误。
为啥说朱棣不用大宁卫边军,反而找朵颜三卫这些雇佣军来守大宁是个昏招呢?这事儿得从大宁卫所到底有多重要讲起。大宁和开平,就是如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那块儿,原本是朱元璋从元朝残部手里抢来的两个军事重镇。老朱搞大宁卫和开平卫,说白了就是想靠这两个地方互相照应,挡住蒙古人再打回中原的路。
因此,朱元璋建大宁和开平这两个军事据点,主要是为了挡住蒙古人的脚步。那么朵颜三卫究竟是哪路人马?他们都是蒙古人,不过是给明朝打工的蒙古雇佣军。朱棣找蒙古雇佣军来防着蒙古人再次打回中原,这种做法简直就是让大宁这个军事据点的作用大打折扣。
说实话,朱棣这也是没得选了。大宁那边兵荒马乱之后,他在大宁边军心里头信誉全无,朱权在那的影响力可比他大多了,这事儿他既不甘心也不踏实。而且吧,他还琢磨着怎么把朵颜三卫紧紧绑在自己战车上,那就得给朵颜三卫多找点地儿,大宁这块宝地,自然就成了最佳选择。
在那个时候,朱棣对朵颜三卫那是真的好得没话说。朵颜三卫那边,全部加起来军民都不到五万,但朱棣封的指挥使、千户、百户这些官职,加起来竟然有三千多人。他这么做,就是为了真心实意地拉拢朵颜三卫的各级头头,好让他们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力。
但朱棣压根儿没想过,朵颜三卫这种雇佣兵,根本不会对明朝忠心耿耿,他们完全是哪边有好处就往哪边跑。所以日子一长,朵颜三卫就开始偷偷摸摸地跟蒙古东边的鞑靼部落勾搭上了。朱棣刚当上皇帝那会儿,他本不想再继续跟蒙古的北元残余势力斗了,打算让国家喘口气,好好恢复恢复。毕竟北元被朱元璋打得七零八落后,就彻底散了架,蒙古东部被明朝叫做鞑靼,西部则叫瓦剌,这两股残余势力也不敢再轻易招惹大明。
不过呢,朵颜三卫悄悄和鞑靼部联手,把大明的好多情报都泄露出去了。这样一来,鞑靼部又动起了重建元朝的心思。到了永乐七年,也就是1409年,鞑靼部里的大官阿鲁台,他扶植了元昭宗爱猷识理答腊的孙子本雅失里做了首领。阿鲁台觉得自己和朵颜三卫抱成团了,就琢磨着要骚扰大明。他甚至把朱棣派去的使者给杀了,这可把朱棣惹火了。于是,朱棣下令,让淇国公丘福带着大军去攻打本雅失里。
没想到丘福因为小看敌人,太过冲动,害得大明军队全被打败了,他自己也死在战场上,还有四个侯爵也跟着丢了性命。这一仗,明朝真是亏大了,不光军队没了,还折了一公四侯这些大将。这下朱棣火了,到了永乐八年,也就是1410年,他决定亲自带兵去打鞑靼部,这就拉开了明成祖五次攻打北方的序幕。
朱棣亲自上阵那叫一个厉害,明军把鞑靼部打得落花流水。本雅失里逃到瓦剌,结果被他妹夫马哈木给干掉了。阿鲁台呢,一看形势不妙,干脆就举手投降了。后来,朱棣给瓦剌部的头儿马哈木封了个顺宁王的称号,又给阿鲁台封了个和宁王,让他们俩分别去管鞑靼部和瓦剌部。
这次打鞑靼的时候,朱棣意外发现俘虏里头竟然有他之前封赏的朵颜三卫的贵族头头。这下朱棣算是明白了,为啥鞑靼敢来骚扰大明,原来是跟朵颜三卫勾结上了。朱棣当然还是很恼火,但他没直接动手,而是给朵颜三卫发了道旨意,大概意思是:你们这群兀良哈的人,以前老被鞑靼欺负,没法安稳过日子,所以就投奔了大明,发誓要忠心耿耿。我们太祖高皇帝看你们挺可怜,就设了福余、朵颜、泰宁三卫,给你们封了官,让你们各自管自己的人。你们做了大明臣子这么久,后来却反了。等我即位后,你们又派使者来朝见,我暂且不追究你们的过错,好好安抚你们,这几年来你们也算是过得不错了,朝廷对你们够意思了。但最近你们却被本雅失里胁迫,抢我们边境的士兵,还派苦列儿来骗我们说要做马匹交易,实际上是想打探我们的虚实。你们这么狡猾,哪能饶得了你们!
这就是说,朵颜三卫在朱元璋那会儿就曾背叛过。朱棣大人有大量,给了他们不少好处和封赏。可他们呢,居然跟鞑靼勾结在一起,这种行为,实在是罪该万死。
朵颜三卫的头头们见鞑靼被明朝打得落花流水,心里头立马就怂了。他们火急火燎地给朱棣写了封信,说自己是被鞑靼给逼的,没办法才跟他们混在一块儿,希望朱棣能网开一面。朱棣一看这架势,心里也明白了几分,就没再深究,只是简单地把朵颜三卫训了一顿,这事儿就算过去了。
不过,瓦剌部的马哈木后来觉得自己翅膀硬了,敢跟大明对着干了。这下惹恼了朱棣,他在1414年,也就是永历十二年,又一次亲自带兵去打漠北。马哈木没撑多久,就被朱棣打得投降了。阿鲁台瞅准马哈木被朱棣收拾的机会,偷袭瓦剌部,把马哈木给干掉了。这么一来,鞑靼部的势力又猛地涨了起来。
鞑靼部的力量涨了之后,阿鲁台就偷偷地去跟朵颜三卫的头头们套近乎,结果朵颜三卫又转头跟了阿鲁台。到了大明永乐二十年的那会儿,阿鲁台又故意找大明的茬儿,朱棣一看,行,那就再亲自带兵去漠北打他一回,这是第三次了。
这回阿鲁台倒是机灵了一回,没敢直接跟大明硬碰硬。他先派手下跟朱棣交手,一看情况不妙,打不过,他立马带着剩下的人马溜了。朱棣在大漠里死追阿鲁台,追了好久都没追上,最后也只能无奈地收兵回营了。
但这次,朱棣在鞑靼抓来的俘虏堆里,竟然又瞅见了朵颜三卫的人。这一发现,立马让朱棣火了,他把没逮住阿鲁台的那股子窝火,全算到了朵颜三卫头上。说实话,这次跑到漠北去打仗,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朱棣回国后得顶着不小的舆论风波。要是他没带点战利品回去,那面子可就真挂不住了。
于是,朱棣打算借机把朵颜三卫给灭了,好挽回自己的面子,这样回去后也能给全国的老百姓一个说法。所以,朱棣就集结兵马,说要去打朵颜三卫:阿鲁台那家伙支持了反叛的兀良哈贼人,现在他跑得远远的,但兀良哈的贼人还在,咱们得掉头回去把他们给收拾了。
在那场战役中,朱棣让最厉害的骑兵分成五个小队,像闪电一样快速行动,一下子就把朵颜三卫给包围了。最后,他们成功地把朵颜三卫的大部分兵力都给打败了。
【朱棣剿灭朵颜三卫并不彻底,也给明朝留下了后患】
不过朱棣在对付朵颜三卫时,没能一网打尽,这给后代留下了不小的麻烦。朱棣过世后,明仁宗朱高炽还有明宣宗朱瞻基,两位皇帝都更看重增强国家实力。他们对蒙古的策略也变了,不像朱元璋和朱棣那时候总爱主动出击,而是转为了主要防守。
所以,打从朱棣走了以后,明朝就没怎么跟蒙古打过大仗,这样一来,鞑靼、瓦剌,还有朵颜三卫这些部落就有了喘息和发展的机会。到了明宣宗在位的时候,朵颜三卫就像是又活了过来,经常偷偷摸摸从大宁那边跑到河北去抢东西,搞得明朝头疼不已。明宣宗自己带兵去收拾朵颜三卫,但说实话,他打仗的本事可比不上他爷爷朱棣,最后也没打出啥好成绩。
后来,朵颜三卫成了鞑靼和瓦剌都抢着要拉拢的香饽饽。在鞑靼和瓦剌的帮助下,朵颜三卫在明英宗朱祁镇在位的时候,把整个大宁地区都给占了。这么一来,朵颜三卫就从明朝原来的雇佣军,变成了让明朝头疼不已的边境问题。
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带兵去打瓦剌的那场“土木堡大战”里,朵颜三卫给瓦剌做了向导,结果瓦剌轻而易举地打败了明军,还活捉了明英宗。这事儿一出,明英宗就被戏称为“大明战神”。后来,瓦剌军队能一路畅通无阻地打到京城边上,还是因为朵颜三卫给他们指的路。
明英宗再次当上皇帝那会儿,朵颜三卫已经霸占了西拉木伦河、辽河往南的地盘,东边到开原,西边快挨着宣府的长城外面好大一片地方,他们的势力比朱棣那时候可强多了。明英宗以后,大明的军队越来越不行,跟蒙古打仗也就是勉强能守住自己,压根没法阻止蒙古各部势力变大。虽说后来朵颜三卫被鞑靼和瓦剌给分了,但大宁和开平这两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却落到了蒙古人手里。大明军队又不行,从此就只能被动挨打。蒙古人时不时从大宁和开平那边骚扰中原,明朝对此头疼得要命。
大宁和开平这两个重要的卫所,最终被明朝给舍弃了,这事儿得从朱棣那会儿说起。他先是把朵颜三卫调去驻守大宁,这其实就是告诉大家,大宁咱不要了。接着,明朝又不得不放弃开平。没了这两个军事重地,明朝后来可真是头疼不已,麻烦不断。
朱棣当皇帝那会儿,他采取的是边打边守的策略,老是对蒙古发动战争,压制他们。这时候,大宁丢没丢,还看不出有多大的战略影响。但朱棣一死,明朝对蒙古的策略就变了,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守。这样一来,大宁和开平没了的坏处就显现出来了。再加上后来明朝的军队越来越不行,战斗力下降,没有了大宁和开平这两个重要据点互相支援,大明边防军跟蒙古打仗就显得特别吃力。
因此,朱棣在处理朵颜三卫的事情上没做好,导致了一连串的麻烦,说到底,就是给明朝埋下了隐患。
【写在最后】
所以,朱棣攻打朵颜三卫,主要是为了惩罚他们跟鞑靼勾结。但说实话,朱棣在处理朵颜三卫这事儿上,做得真不咋地,给明朝以后惹了不少麻烦。这么看来,朵颜三卫的问题金斧子配资,算是朱棣当皇帝时的一个大失误。
发布于:陕西省汇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