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迁曾说过一句流传后世的话信钰配资,
“人固有一死,或轻于鸿毛,或重于泰山”。
是啊!人的一生何其短暂,有的人选择虚度光阴,而有的人却
“燃烧”自己
,选择了
照亮他人。
2005年9月份,一位老人的遗体正静静地存放在天津第三人民医院里。可是,无数的天津市民和外地赶来的男男女女都自发为他的遗体送行,挤在道路两旁。
其中,很多人与老人生前甚至素昧平生,但都对老人生前的善举感动流涕。
来给送行的群众实在太多,所以搭载着老人遗体的灵车足足开了半个小时才开出这片区域。洁白的灵车所过之处,都可以看到道路两旁的群众痛哭流涕、泪眼婆娑。
展开剩余91%为了给老人的灵车让道,天津市的出租车师傅也纷纷在这一天歇业,有的甚至自发跟着灵车后面,为其送行。老人的名字叫
白方礼
,一个已经离世的普通老人。
直到今天,如果还提起这个名字,相信依然会有无数人记得他。并记得他生前省吃俭用、资助数百名贫困学生的事迹。
一、
时间回到21年前的那个冬天早晨…
2001年的冬天,一个老人步履阑珊地来到天津耀华中学的门口。他给学校的老师递上一个破旧的饭盒,颤颤巍巍地说道:“这是500块钱,我干不动了,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,这是最后一点钱,你们收好吧。”
这个老人就是当时已经89岁高龄的白方礼,他望着学校老师和学生们,露出了善意的微笑,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耀华中学。
而当老师打开这个破旧的饭盒后,她的眼眶顿时就湿润了。
只见这个破旧的饭盒里,装着一毛、两毛、五毛的硬币,也有一元、两元的纸钞,其中面额最大的一张也就才五元人民币。
这些都是白方礼老人省吃俭用积累下来的钱,全部都用来资助该校的部分贫困学生。
已经不能再蹬三轮车谋生的他,每天等天还不亮就起床信钰配资,出发到站台上帮人守车,守一次能给几毛钱。遇到心肠好的,会多给他几毛。
就这样,白方礼用自己的饭盒存了好久,才存够了500元钱。2001年的冬天,天津耀华中学也开学了,白方礼老人就把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500块钱交给了学校的老师。
此前,白方礼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过来资助该校的贫困学生的学费,并把自己赚的钱交给学校师生,所以学校也对这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非常熟悉了。
不过,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学校捐赠了,因为他的年纪大了。
89岁的他腿脚不便、反应能力大不如前,已经蹬不动老式三轮车了,也不能给别人守车了……
因此他对老师说,自己干不动了,以后怕不能捐了。
那天的清晨,望着白方礼老人渐渐远去的孤独身影,老师与学生们的眼睛都湿润了……
19年来,白方礼老人其实资助了很多学校贫困生。他的收入来源就是那一辆破破烂烂的旧三轮车,帮人拉货,说白了就是挣“力钱”。无论炎热酷暑,还是寒冬腊月,他都会踩着他的那辆三轮车准时出现在街头、菜市场、百货商场门口等地。
久而久之,一些街坊邻居都叫他“老白头”,也有人叫他“白师傅”。
二、
据不完全统计,白方礼老人生前靠着蹬三轮车资助学生,19年的时间里(1982年至2001年)累计为贫困学生捐出了35万元,共资助贫困学生313名。在那个年代,35万并不是一笔小数目!
在1995年,我国的
人均可支配年收入
也不过才
4000多元
。即便是在天津市区,35万也可以买几套房了。
可是为了资助贫困大学生们上学,白方礼老人把钱都捐了出去,直到过世前都居住在一个狭小破旧的老屋子里。
这样一个热爱社会的人,当然也是热爱祖国的人!
白方礼出生在上世纪的1913年,当时正是旧社会军阀混战的时代。老百姓民不聊生,食不果腹。而没有念过书,也没有多少文化的白方礼只能当一位苦力车夫,靠着骑三轮车走街串巷为生,受够了旧社会的欺压和剥削。
解放后,白方礼老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多次被地方上评为“优秀劳动模范”,后来还被分配到我国河北省一家大型国有运输厂里工作,这一干就是几十年的光阴。
他在工作中尽心尽力信钰配资,细致负责,从不偷懒,多次受到单位领导的表扬。
也是由于自幼家境贫寒,白方礼没有上过学,连名字都不会写。是在解放后才学会了认一些简单的字,并学会了如何写自己的名字“白方礼”。自己没有文化,所以白方礼老人对自己的四个子女都要求得非常严格,教育他们从小就要认真念书,长大了才能凭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。
靠着勤劳的双手,白方礼和老伴儿不仅把子女们都养大成人,而且还供他们念完了大学。看到子女们都有出息了,白方礼老人觉得自己苦了累了大半辈子也值得了。
上世纪70年代中叶,已经年过60的白方礼老人从运输厂里退了下来。这个时候,白方礼的儿女们也已经成家立业了。按理来说,他应该可以过上颐养天年的清闲生活了,在家带带孙子。
可是,白方礼老人却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贫穷读不起书的日子,应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。
“现在条件好了,咱国家也重视娃娃们的教育了。娃娃们只有好好地念书,学好了文化,才能改变命运!”
不过,苦于自己没有多少文化,退休了也不会干其他的事,只有做回老本行了。想到这里,已经退休的白方礼老人不顾儿女们的反对,硬是花了90多块钱从旧货市场淘来了一辆小三轮车准备蹬三轮车拉货。
每天天不亮,白方礼就蹬着自己的三轮车来到市场上揽客。有谁需要送货或者搬家,他都会接到生意。
有时候中午实在是饿了,他就带着三个馒头与一壶开水,坐在路边边吃边等生意。
三、
从1982年开始,白方礼老人就蹬着自己的三轮车走街串巷,靠着给人拉货、送货为生,不但养活了自己和老伴儿,而且还攒下了一大笔钱。
如果算上每月微薄的退休工资与大半辈子的积蓄,加上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车存下的钱,其实已经可以在天津买套全新的房子了。
可他不为所动,把挣来的一分一厘都捐给了贫困学生,而自己一家还住在老旧狭小的屋子里。
他说自己不吃鱼也不吃虾,偶尔吃顿肉也是隔着十天半月,这样省下来的钱就可以资助更多学生。
被他资助的对象既有初中学生,也有高中学生和大学学生,他们都是来自一些贫困家庭,生活拮据。
一年365天,起码有350天的时间他都在蹬三轮车。不管是风里雨里,他都骑着自己的小三轮车给人拉货、送货。
直到年纪大了以后,白方礼还是坚持每个月要出勤25天。
值得一提,等到白方礼老人去世后,家人在他的旧衣服里发现了一个日记本。这个日记本上记载了一些金额较大的捐款记录,而这些还只是他19年来捐款的一部分。大致的记载如下:
在1988年至1991年,他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、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、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捐款合计13100元;在1992年,白方礼为“
希望工程
”和老家的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;在1995年至1997年,白方礼为红光中学的
藏族困难学生
、天津大学困难学生各自资助了近4.56万元;1996年,他又资助天津南开大学的困难学生近3.4万元……
后来,随着白方礼老人年复一年的善举,终于在社会上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。
有人问他,您老一天这么辛苦才挣30多块钱,下趟馆子吃顿好的不行吗,为什么全部捐给贫困学生呢?
"你想想那些缺钱上学的孩子,我就坐不住啊!我天天出车,一天总还能挣回30来块。可别小看这30来块钱哩,它能供10来个孩子一天的吃饭钱呀!”
白方礼欣慰地回答道。
真的是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!
就这样,白方礼与陪伴他的三轮车度过了整个19个春夏秋冬。在他的回忆里,这些年里车胎爆了上百次,而光是换链条就换了好几十根。有一次车胎爆了,他差一点摔倒马路边。
如果是以前,再大的困难也都难不倒他。可如今他的年纪越来越大,腿脚也越来越不方便了。他明白,自己以后已经骑不了三轮车继续赚钱了。
直到2001年,已经89年岁高龄的白方礼不得不放弃三轮车。可是在“退休”前,他还是决定再捐出最后一笔资金。
他用自己的旧饭盒辛辛苦苦存了500元钱,里面都满了1毛、2毛还有5毛的硬币。
这些钱都是他在公交站台和火车站外给别人守车,赚了两个多月才攒下来的。
在天津耀华中学开学以后,他把这个饭盒交到了学校老师的手上,然后问了问孩子们的伙食情况和学习情况后,心满意足地便走出了学校。
“耀华,耀华,光耀中华!”
在白方礼老人的心中,想必也希望耀华中学的孩子们能够努力学习,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。
2005年9月23日,白方礼老人在医院的病床上安详地闭上了眼睛,享年93岁。在他去世后,无数的天津市民和外地市民主动为他的遗体送行,而天津的出租车师傅们也主动为他让道。
那一天,载着白方礼老人遗体的灵车徐徐驶出,然后渐渐远去。道路两旁挤满了哭泣的群众,目送着他的灵车。
他把自己的前半生献给了国家和家人,把后半生献给了社会信钰配资,用自己的辛劳付出资助了300多位学生完成学业。而这正符合金庸所说的“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汇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